堅持“五個聚焦”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04 點擊:次
堅持“五個聚焦”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方秀娟
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供應鏈體系建設行動,加快建成高端可靠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強化鏈群協同發展
持續推進城市和產業雙集中,堅持聚焦主導產業,靶向發力提升產業鏈群綜合實力。
一是傳統產業要增添新活力。目前傳統產業占孝感市工業七成,這也是新型工業化的堅實底座,要堅持擴規模、提等級、延鏈條、增效益,為傳統產業增添新活力。紡織服裝產業要依托華紡鏈加強全產業鏈生態構建,打造區域品牌;紙(衛)塑包裝產業要推進資源整合、數字賦能,不斷開發適應市場需要的新產品、新服務;鹽磷化工產業要充分利用工藝革新、應用革新,推動鹽化工向精細化工、高端化工材料發展,加粗磷化工綜合利用鏈條;食品加工產業要結合細分鏈條特色,做強麻糖米酒系列品牌影響力,做大休閑食品系列品種規模,做優蛋茶米等系列特色農產品加工。
二是新興產業要培育新動力。光電子信息產業要持續鞏固好特色優勢,圍繞“光電器板材”(光源光通信、鋰電池、元器件、線路板、電子材料)五大優勢領域深耕細作;裝備制造產業要加強軍民融合和項目引進,打造特定場景下的裝備優勢產業,在此基礎上加速擴大規模,提升質量。
三是未來產業要謀劃新方向。結合科技發展方向,提前布局北斗、下一代網絡(6G)、氫能、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等,努力在新賽道上形成新的競爭力。
(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韌性是保障新型工業化順利實施的首要條件。加快構建供應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流“四流合一”,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關系。切實推進重點產業強鏈補鏈,注重發揮鏈主企業對于本土制造業供應鏈整體能力提升的作用,不斷增強產業鏈上眾多中小企業的連接能力和創新活力,全面提升產業鏈上大中小企業協同能力。重點推進供應鏈平臺建設,積極對接華紡鏈、長江汽車、楚象、國發等省級供應鏈平臺,加快推進首衡城、城鄉一體化、有色金屬、高創光電等市級供應鏈平臺,深度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提升產業鏈韌性。
(三)促進企業質效雙升
堅持抓大育小、梯度發展,推動各類企業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主體作用。一是大型企業要“頂天立地”。牢牢抓住全市78家產值過10億元的規上工業企業,實施“一企一策”精準培育,擔負起全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主力軍”責任。二是中小企業要“專精特新”。支持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成長型中小企業專注核心業務,重點培育一批細分領域領軍企業,把科創“新物種”、“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等優質企業育多育優。
當前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廣泛應用,已成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推動力,要在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上作“大文章”、見“大成效”。
(一)加強數字支撐
持續深化千兆城市建設,適度超前布局千兆光網和5G網絡,加快建成覆蓋全市的高速寬帶、移動互聯、安全可控的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優先推進大型交通樞紐、重要公共場所、重點產業園區等區域5G基站建設。爭取實現孝感中心城區及縣(市、區)重點區域重點應用場景5G網絡連片優質覆蓋,并逐步覆蓋全市縣級以上重要區域。加速光纖網絡擴容和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孝感)平臺,推進全市大數據能力平臺建設,優化政務數據共享交換機制,為企業發展提供便捷信息化條件。
(二)培育核心產業
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型顯示、智能終端和基礎軟件等產業,加快培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壯大光電子信息產業,積極對接省突破性發展優勢產業戰略部署,引導和支持孝感電子元器件及設備、激光裝備、智能照明器具、印制電路板、敏感元件及傳感器、電子專用材料、光纖光纜制造等重點數字產品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產業化快速發展,加快推進高新區車載激光雷達、衛星應用終端、漢川長飛光纖光纜等重點數字產業化項目。培育本土軟件服務業,依托“武漢·中國軟件名城”技術創新資源,引進專業團隊及服務機構,加快培育發展孝感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互聯網服務等數字技術應用業。
(三)推動數字轉型
大力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傳統產業企業內網改造,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和5G+工業互聯網示范應用,逐步構建有影響力的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數字技術與各領域深度融合,加速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服務業各領域深度融合,實現傳統制造向“兩業融合”轉型,培育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業態。
綠色是新型工業化的生態底色,工業領域能源消費占總量六成以上,碳排放量七成左右,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
一是推廣綠色生產模式。鼓勵企業開展以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為主要內容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以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保障綠色生產的順利推進。要充分運用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企業進行綠色低碳化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爭取每年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制造企業5家以上。
二是推進重點生態治理。不斷加強產業結構布局管控,進一步鞏固全市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和危化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工作。加強化工園區的認定和管理,相關主管部門要主動指導園區建設,把云夢、應城地區兩個合格化工園區建成孝感的金字招牌。
三是推動資源綜合利用。對于黃麥嶺的磷石膏綜合利用,要加強在市政建設、公路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激發市場使用活力;同時加快推進黃麥嶺磷石膏無害化處理及綜合利用、聚海磷石膏綜合利用產業園項目早日達產達效。對于再生金屬綜合利用,要積極引導企業轉型,延長產業鏈條,大力發展銅、鋁等下游高附加值產品;依托孝感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與澴川國投公司共建有色金屬供應鏈平臺,完善收購、生產、定價等標準化機制,開拓新市場;利用好稅務部門云平臺,積極推動再生資源利用企業上云,實現上游采購到下游銷售全流程監管,降低行業風險。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新型工業化的“最大增量”。
一是優化科創體系。積極對接融入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支持漢川、應城爭創國家創新型縣市,云夢、孝南、安陸持續做好省級創新型縣市建設工作,孝昌持續鞏固擴大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成果,大悟積極爭創省級創新型縣市,實現科創品牌全覆蓋。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鏈,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完善科技型企業孵化體系,構建科創企業梯次躍升鏈和配套服務鏈,推動科小、高企、科創“新物種”、“專精特新”企業提質擴量。
二是創新平臺建設。增量方面,主要是建好高能級創新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發揮軍民融合產業創新優勢,引導龍頭企業牽頭整合創新資源,“一室一策”高標準建設國家和省級高能級創新平臺;圍繞4+2主導產業,加快建設“一縣一院”產業技術研究院、創新聯合體等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加快推動高新區區精密制造創建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孝南紙衛品創建省級創新聯合體、以及臨空區楚能新能源、安陸糧油機械、漢川紡織服裝等5個產業研究院建設。存量方面,主要是優化科創平臺管理,加強現有國家和省級科創平臺績效管理,推動開放協同創新,提升建設效能。
三是加快研發應用。重點圍繞“4+2”主導產業策劃組織科技項目,充實項目后備庫,特別是“尖刀攻關”“揭榜制”等重點研發項目儲備。持續開展“32232”孝漢科技合作工程,與武漢高校、科技人才加強合作。深化“聯百校、轉千果”科技成果推介活動,抓好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創新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持續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融入湖北構建全國高端工業母機戰略基地布局,全面梳理孝感市具備國產化替代能力和潛力的產品清單,制定技術攻關路線圖,集中力量攻堅突破關鍵技術。
以更優的服務、更強的保障、更暖的關懷為新型工業化發展提供充足的“陽光雨露”,加快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營造熱帶雨林式的產業發展生態。
一是統籌政務資源。堅持黨委、政府對新型工業化的全面領導和引領推動,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共同促進新型工業化和制造強國高地建設。維持政策穩定,保持政策連續性,同時加強各類政策協同聯動,優化落實方式,打出政策“組合拳”,釋放政策紅利。用足產業政策,依托賽迪科創中心,進一步細化主導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各類規劃、方案和行動計劃縱向貫通、橫向銜接,搶抓國家支持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政策機遇,爭取為我所用、助我發展。
二是統籌要素資源。優化生產要素資源配置,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深化“標準地”配置,實施“帶方案”土地供應,推行用地清單供地改革,實行租讓結合的多樣化工業用地配置,把空間資源向產業集中。做實“才聚荊楚·立業澴川”“澴川創新創業人才計劃”“科技副總”等工作,持續加大產業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把人力資源向產業傾斜。拓展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規模,推動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推動“政銀企保”常態化長效化對接,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科技領域,把金融要素向產業集聚。同時抓好水電氣能源、物流等生產要素保障,堅實新型工業化發展后盾。
三是統籌考核評價。加強對新型工業化工作的統籌指導和跟蹤問效,細化工作措施,強化督辦檢查,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見效。建立綜合協調推進機制,對重大事項、難點問題實施市縣聯動、提級辦理、頂格協調。市委、市政府要把新型工業化發展納入先行區建設和干部評價考核體系,要優化考核評價機制,對重點工作、重大項目完成情況定期公開、一月一通報、一季一考核,倒逼各項任務落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