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發布:《中國工業強市工業現代化發展觀察》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06 點擊:次
11月4日,2025工業文化發展大會在上海順利舉辦。在工業文化賦能新型工業化發展平行會議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中國工業強市工業現代化發展觀察》課題組發布《中國工業強市工業現代化發展觀察》。
工業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引擎與物質基石,工業現代化是國家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城市是踐行工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城市眾多,涵蓋傳統工業基地、新興制造強市、特色產業城市等多種類型,為研究工業現代化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樣本和多樣化的觀察視角。為科學系統評估工業現代化水平,助力把握進程、診斷問題、引導政策、推動戰略落地,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組建《中國工業強市工業現代化發展觀察》課題組,依托實地調研與數據分析,對我國重點工業強市工業現代化發展做出專題研究。
課題組研究認為,我國工業現代化建設呈現三方面新特征:一是階段上,轉向高質量發展,構筑現代產業體系核心競爭力,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根基。二是國情上,注重包容共享,適應人口規模巨大的現實國情,推動工業化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三是文化上,打破“工業化=西方化”迷思,積極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文明。
基于對新時代中國工業化的認識,課題組以系統性、導向性、可測度、可擴展為原則,圍繞反映工業整體與競爭力、預判演進趨勢、支撐中國式現代化、體現制度優勢、塑造工業文明新形態的構建導向,建立了含5個一級、20項二級和27項三級指標的工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據此,對全國297個城市開展綜合評價,并選取前100名城市為重點研究對象,最終形成了“工業強市工業現代化百強榜單”。
從總體態勢看,2022-2024年,我國各城市工業現代化發展得分整體上穩步增長,297個城市的均值和中位數持續增長,超180座城市實現得分“三連漲”。據2024年評價結果,北京、上海、深圳、蘇州、重慶等城市領跑全國。百強城市分為4個梯隊,前10名為第一梯隊,11至30名為第二梯隊,31至60名為第三梯隊,61至100名為第四梯隊。從地區差異來看,進入百強榜單的東部地區城市最多,共有56個,其中進入前50的有35個;中、西部地區上榜城市數量相近,分別是19個、21個,分別有6個城市進入前50;東北地區上榜城市4個,進入前50的有3個。從省份看,2024年上榜數量最多是山東和江蘇,分別是14個、13個,廣東和浙江緊隨其后。從分項結果來看,工業核心競爭力整體上穩步增強,工業強市的得分均值從2022年的22.99增長至2024年23.17,2024年深圳、北京、蘇州、上海、廣州等城市得分領先。工業未來引領力的均值從2022年的19.14增長至2024年的19.41,上海、深圳、北京、寧波、成都等城市得分領先。工業發展帶動力的均值從2022年的13.43增長至2024年的13.55,上海、重慶、蘇州、北京、杭州等城市得分領先。工業產業治理力的均值從2022年的13.16增長至2024年的13.63,上海、北京、蘇州、重慶、大連等城市得分領先。工業文明塑造力的均值從2022年的12.62增長至2024年的12.85,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廣州等城市得分領先。
課題組從工業強市中選了四個代表性城市,作為推進工業現代化的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其主要特征和典型經驗。一是產業科技創新強市北京,以高端創新為引領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工業現代化實踐。二是先進制造強市深圳,瞄準高端高質高新,加快建設全球領先的先進制造業中心。三是老工業基地沈陽,聚力產業全面振興,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四是文化產業融合城市上海,推動文化、科技、產業深度融合,走在工業現代化進程前列。
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面向“十五五”,為推動工業現代化建設,課題組提出五方面建議:一是強基筑峰,全面夯實工業核心競爭力;二是科技驅動,多維度增強工業未來引領力;三是融合賦能,強化工業現代化的發展帶動力;四是治理革新,構建適應發展變革的產業治理力;五是文化鑄魂,共同培育增強中國工業文明塑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