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提供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的現代化科技服務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07 點擊:次
未來產業代表著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方向,既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也是贏得國際競爭戰略主動權的關鍵。而科技服務業是高效整合科技創新資源的核心紐帶。隨著未來產業的發展,對科技服務業提出了新需求,加快建設適應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的現代化科技服務體系,是推動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未來產業對科技服務提出新需求
筆者調研發現,未來產業發展在決策咨詢、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培育等方面均存在服務新需求,亟待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務體系。
一是決策咨詢服務的因地制宜需求。由于缺少成熟的決策支持工具,各地未來產業布局存在同質化、顆粒度差異較大等問題。目前我國至少已有31個省級行政區出臺了未來產業相關的規劃文件,但梳理發現,氫能、儲能、人工智能、量子等產業布局的同質化率較高,容易導致區域間過度競爭,造成資源浪費和新的過剩產能;部分地區發布的規劃主要停留在賽道層面(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材料等),而其他部分地區發布的規劃已經下沉到細分領域(可持續航空燃料、碳基芯片、太赫茲等),不利于國家進一步加強政策統籌、精準滴灌。
二是技術研發服務的資源整合需求。以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為代表的未來技術是未來產業的源頭活水,其研發具有高風險、長周期等特征,政府難以投入過多資源進行大面積扶持,寄希望于單一企業自發培育短期內難以產生利潤的技術同樣困難,因此亟待統籌打造具有跨區域、跨領域、跨主體戰略統籌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的專業性、綜合性未來技術研發服務機構,促進形成未來技術創新聯合體,解決科研目標與力量分散、關注短平快成果、產業共性需求鮮有問津、長周期項目無人敢投等問題。
三是成果轉化服務的數智轉型需求。《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4)》顯示,我國僅1/3左右的高校設置了專職轉化機構,且多在科研管理部門“套牌運作”,轉化服務力量小而散,專業性不足,難以適應引領性、顛覆性科技成果的定制化、一站式服務需求。近年來,北京“轉果果”、杭州“智者”、廣州“產研鏈”等智能工具密集推出,促進了成果供需的高效對接,但仍面臨數據不通、融合不暢、匹配不精等問題。例如,高質量數據標簽集是平臺挖掘更全、更深關聯的前提,然而,政產學研用金服等數據標準不一,數據庫建設零散,供需描述的模型可理解性低,亟待統一海量、多源、異構數據的概念框架、術語體系,進而提升未來技術成熟度、商業可行性、產業化路徑的預測能力。
四是產業培育服務的生態構建需求。未來產業變革瞬息萬變、競爭烈度強且培育周期長,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未來產業對于各培育環節的要素匹配要求、整合要求、時序要求等均不相同,且受區域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多重因素影響,對線上線下一體化、定制化、分布式、全生命周期微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亟待打造一批“懂科技、通工具、耕市場、善運營”的現代化科技服務人才隊伍,全面推動未來產業分層次、分區域、分類型、分梯隊培育與生態構建。
支撐未來產業全知決策和貫通式培育
針對上述未來產業科技服務新要求,應加快建設全面深度數智化賦能的現代化科技服務體系,支撐未來產業的全知決策和貫通式培育。
一是打造未來產業現代化決策支持體系。統籌建設“政產學研用金服”數據底座、規范及標準,推動數據融合利用與深度挖掘。組建高層次未來產業決策咨詢委員會和專業化智庫機構,基于深度學習、大語言模型開發人機混合智能決策支持工具,全領域實時掃描和遴選未來技術潛點。構建未來產業數智詞典和動態管理規范,統一概念內涵、術語體系和分類標準,通過知識智能演化與可視化工具,繪制全景式未來產業知識圖譜。運用時空圖神經網絡等前沿算法,結合各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人才優勢、金融實力等數據,開發未來產業因地制宜布局自適應推薦工具。
二是建設未來技術現代化研發服務體系。實施未來技術研發機構百強工程并開展示范認定工作。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未來技術研發示范機構,加速整合小而散的研發機構。加強主管部門的統籌領導,定期對示范機構的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進行專項審議,通過高層次項目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示范機構牽頭組建未來技術創新聯合體。強化對示范機構的政策供給,支持其開辟未來技術創新特區,在全球范圍內靈活組建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研發團隊,并按需配置人、財、物、數、知等關鍵資源。
三是構建未來產業現代化成果轉化體系。打造涵蓋概念驗證、市場預測、供需對接、中試熟化、人才畫像、科技金融、政策匹配、生態共建等功能的未來產業全生命周期科技服務平臺。建立標準統一、數據全面的科技成果與服務資源庫,運用智能匹配算法,為成果轉化各環節、各主體精準匹配各類科技服務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率先開發未來產業智能體元鏡空間(元宇宙+鏡像世界),形成“政產學研用金服”全類型智能體全天候自主尋優、洽談合作的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全數據融貫、全要素融合、全場景融通,引領科技服務產業未來化發展。
四是構建未來產業現代化培育服務體系。首先,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打造人機深度協同的“懂科技、通工具、耕市場、善運營”的現代化科技服務人才隊伍。分領域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單設科技服務職稱序列并納入人才項目選拔范圍;綜合年薪制、項目傭金、收益分成、股權獎勵等方式提高現代科技服務業人才待遇;鼓勵成立科技服務人才協會、事務所等,加強權益保障。其次,更好發揮金融在未來產業培育中的血脈作用。整合貸款、風投、基金等金融資源,創新適合未來產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產品。支持壯大天使基金、創投基金等耐心資本,推廣“產業初創通”等專屬產品。

